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 是指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正常体温及发热的临床分级:
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
低热37.3~38℃,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期低热
中等热38~39℃
高热39.1~41℃,持续2周以上,即为长期高热
超高热41℃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小时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体温可随年龄、性别、昼夜、情绪及生理周期不同时期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一般波动不超过0.5~1.0℃
二、发热病人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1、体温上升期: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有寒战、疲乏不适。
2、高热持续期: 皮肤潮红、灼热; 口唇、皮肤干燥; 呼吸深而快; 心率加快; 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尿少; 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
3、退热期: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骤退是指体温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骤退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渐退是指体温,在数天内降至正常。
另外,发热还常有一些伴随症状,如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痛,结膜充血,单纯疱疹,皮疹等。
三.发热的护理
1.降低体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1)物理降温:
◆局部冷疗(冷敷), 用冷毛巾及冰袋放于患者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
◆全身冷疗(温水或乙醇擦浴),用25%-35%的乙醇200-300ml(可将60度的白酒或70%酒精,兑入1倍的水使用)或32-34℃的温水擦拭身体,在经过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处可延长擦拭时间,促进机体热量蒸发,擦拭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禁忌擦拭的部位有:枕后、耳廓、心前区、胸腹部、阴囊、足底部。
◆对于高热寒战或刚服过退热药的病人,则不能冷敷或擦浴;
◆有皮疹的病人禁止乙醇擦浴。
2)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不起作用时,则遵医嘱选择合适的退热药。肌肉、静脉、口服退热药、外贴退热贴、肛塞退热药并做好药物教育
◆避免大量应用退热药物,尤其对于老年病人,以免脱水,循环衰竭。患者如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如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关于抗生素的应用: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据支持的前提下应用,防止滥用。
2.饮食教育:补充营养和水分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500-3000毫升,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2)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
1)休息与活动: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
2)皮肤护理:随时擦汗,及时更换衣服、被单,保持清洁干燥
3)口腔护理:勤漱口(晨起、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
4)安全护理:防跌倒、防高热惊厥舌咬伤
2)提供安静、整洁的环境,室温适宜,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2次,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
4.加强病情观察
1)监测体温:一般4次/日体温,高热者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1~2次/日
2)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3)观察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治疗效果
5.心理护理:
1)耐心回答病人的各种疑问,关心病人
2)尽量解除高热带来的不适
3)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
6.测体温的注意事项
1) 运动、进食、进冷热饮料、冷湿敷、洗澡等,应休息30min后测量
2) 行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记录
3) 测量体温前应先检查体温计完好性及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4)测量腋下温度应擦干腋窝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屈臂过胸夹紧
体温计,10分钟取出
5)检视体温计读数后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消毒备用。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5)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测量另一部位对照,以得到更为准确的体温数值
四.发热病人如何做好出院指导?
1)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学会正确测量体温,知晓正常体温(口腔温度36.3~37.2℃、腋下温度36.0~37.0℃、腋下温度36.5~37.7℃)
2)注意饮食,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3)遵医嘱用药
4)如有不适及时就诊